【推荐】深圳市属公立医院改革五年成效显著

市医管中心力促高水平医院建设。

北京大学深圳医院的导诊机器人。

耶鲁大学阿卡贝拉清唱团到市儿童医院VCARE空间表演并与孩子们互动。

2018年5月9日,深圳市公立医院管理中心正式挂牌运作,开启了市属公立医院系统改革发展的新纪元。

市医管中心的组建,促进了政府职能的转变。作为政府专职办医机构,市医管中心代表市政府统一履行举办公立医院的职责,监管公立医院人财物运行,推动对公立医院的“化、精细化、一体化和法治化”管理,推进公立医院体制机制创新,提升医疗服务质量和水平。

近5年来,市医管中心在公立医院改革中勇挑重任,制发了《推进市属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指导意见》,实施了市属医院改革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强力推进市属医院人事薪酬、投入保障、医疗收付费、高水平医院建设等18项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创新,着力健全现代医院管理制度,打造公立医院改革深圳样板。

近5年来,市医管中心聚焦“提水平建高地、优服务惠民生、强管理增质效”,先后开展了优质服务年、管理提升年、质量提升年等主题活动,通过“改善市民看病难、增创市属医院核心竞争力、打造高水平医院、构建现代医院管理制度”等一系列专项行动,较好地实现了“保障公益性、调动积极性、促进可持续”的公立医院改革目标,初步构建了一套符合深圳实际的现代医院发展模式。

现在,就让我们来看看,通过五年来的深化医改,深圳市属公立医院发生了哪些变化?

管理更精细了 公立医院公益性得到强化

这几年,市属公立医院的院长们明显感觉压力大了,因为市医管中心成立后,对医院的考核和管理更严更细了。

市医管中心出台了一系列的量化指标体系,同时加大信息平台的建设,实现了对各个医院信息的实时在线监管,通过大数据对医院进行精细化的管理,由以往的“结果监管”改为“过程监管+结果监管”。

目前,市医管中心的综合管理平台已可实现对门诊业务、住院业务、医疗质量等6大类78项重点指标(如挂号人数、候诊人数、床位使用、医疗费用、不良事件等)的实时监测和评估分析;财务管理系统已实现对医院财务收支、成本管理、预算执行的全面数据采集和分析预警功能;物资管理系统已实现对医院重大物资(含药品、耗材、器械)采购的阳光公示功能。

依托循证医学理论建设的医疗质量管理平台实现了对医疗活动的全过程环节和终末指标(含收费信息等)进行综合评价分析。远程医学平台已启用,13家市属医院已全面对接。

今年,市医管中心还将上线人力资源平台(含科研教学管理)、物资管理平台、财务管理平台,推动各类信息平台由监测管理向业务办理、日常服务转变。

通过实施医院运营绩效考核和管理团队绩效考核、推广总会计师制度、推进全面预算管理和成本管理、建设医用物资管理平台、开展医院管理团队职业化培训等,市属医院的现代化、精细化、化管理水平和治理能力得到显著提升。

2017年,市属医院万元业务收入能耗支出152.4元,同比下降7%。医院服务效率维持在高位,2017年,市属医院共完成门急诊总量1822.8万人次、出院52.2万人次,分别占全市公立医院总量的25%、39.6%,同比2012年分别增长了26.4%、75.8%;病床使用率为91.2%(高于全市医院85.2%的平均水平)。

通过集团采购、价格调整、打包收费、日间手术等一系列的医疗医保医药的“三医联动”改革,同时落实政府对公立医院的建设和运营补助责任,市属公立医院医疗费用增长控制较好,趋利行为得到扭转,公益性得到强化。2017年,市属医院门诊次均费用371.1元、住院次均费用13181.8元,总体费用仅相当于全国三甲医院平均水平(全国三甲医院平均为303.0元、13106.3元);药品收入占医疗收入比重由2012年的37.2%下降至28%,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广东省2016年为35.5%)。

市医管中心通过持续实施运行指数监测、住院病人核心诊疗质量考核以及院感控制、处方点评及医嘱用药检查等,对核心指标、关键环节的监管得到强化,市属医疗服务质量得到显著提升。目前,市属医院三甲医院数已达8家,较2012年增加3家;已建成全市性医疗质量控制中心27个;市妇幼保健院等3家医院的临床检验实验室通过ISO15189认证;香港大学深圳医院成为国内较早的一家通过三甲评审和ACHS全机构认证(澳大利亚医疗服务标准委员会)的综合医院。2017年,市属医院出院者平均住院天数7.7天,较2012年下降1.0天;出院患者按临床路径管理的比例达到51.2%、CD型病例(疑难、危重病例)收治率达到73.4%,三四级手术的比例达到43.9%,分别较2012年提高了46.4百分点、6.7百分点和37.1百分点,较好地展现了市属医院坚持质量型增长、内涵式发展的新成效。

看病更方便了

诊疗服务更加便捷效果很好

挂号、缴费、候诊排队时间长,是过去大医院常被诟病的问题。可如今在深圳的市属公立医院,排长队的现象已经很少见了。

看病先在手机上预约,按预约时间段到医院就医,诊疗费用在线支付,结果报告自助打印甚至可以在线查看、中药煎好快递到家……改善服务,市属公立医院一直在不懈努力,市民看病就医更加方便。

五年来,市医管中心着力创新服务模式,诊疗服务的便捷效果很好性显著提高。目前,市属医院预约量占门诊量的比例已达到79.3%(显著高于全市平均的49.8%),在线付费、诊间结算、医保跨省结算等已实现全覆盖。

通过推广急诊预检分诊、专病诊疗中心和多学科联合会诊、试点“先全科、后专科”模式,使得重症、急症和疑难病患者的救治更加及时效果很好。

通过建设“门诊+住院”综合便民服务中心、发展志愿者+义工服务,使得市民看病就医的个性化细致需求得以满足和响应。

通过整合服务流程、优化门诊布局,有效减少了市民院内跑腿。

通过实施医院周边及院内交通综合整治、推广地面零停车、试点院内停车收费改革等,有效改善了医院人车混杂等整体环境,减少了市民非必需的诊疗时间。

目前,市属医院采取整合医学模式已建成专病诊疗中心16个,市人民医院等6家医院启动停车收费改革试点,市第二人民医院等4家单位完成院内即停即走和周边道路改造工作。

多措并举的有效实施和持续加码,有效提升了优质服务水平和市民满意度:市属医院连续五年在全市医疗卫生窗口行业公众满意度测评结果中位居前列。

2017年12月30日,地方卫生计生委对2015-2017年度开展的进一步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工作进行了总结,深圳市人民医院、香港大学深圳医院、深圳市儿童医院、深圳市妇幼保健院等医院的项目和科室被点名表扬,成为向全国推广的改善医疗服务的优等典型。

医疗水平提升了

专科发展实现变道超车

打造广深医疗高地,建设国际化医疗中心城市,需要市属公立医院知名引领。

市医管中心出台了《关于加强市属公立医院高水平医院建设的指导意见》,全面加强市属公立医院高水平医院建设工作,提升市属公立医院医疗、教学、科研和人才队伍建设水平,推动市属公立医院整体服务能力和技术水平再上新台阶。

根据《指导意见》,到2020年,力争5家综合医院进入国内知名第三方评价排名全省前15名,其中2家进入全省前10名;专科医院争取全部进入全省同类医院前5名,其中2-3家进入全省前3名;力争2家医院进入全国同类医院前10名,能够满足市民高品质、多层次、多元化的医疗服务需求。到2020年,力争不少于30个品牌学科进入广东省高水平临床重点专科行列,达到国内高等重点专科水平;其余达到省级重点专科水平。每个品牌学科均有一定数量代表病种、疑难病种的医疗能力的质量水平在华南地区处于领跑水平。到2020年,引进和培养高水平医学专家100人、优良青年医学专家300人。

为实现目标,市医管中心发挥统筹优势和精细化管理能力,实施市属医院品牌学科提升工程。根据市属医院的类型、所在区域,结合市属医院领跑学科、重点学科分布情况,以及全市总体布局、市民诊疗需求等因素,制定市属医院品牌学科建设规划,引导各医院错位发展。

通过深入实施“三名工程”,市医管中心引入名院名校来深合作举办医院,柔性引入129个国内外高等的医学团队,带动相关专科的医教研发展。

市医管中心力推医学科技创新,遴选发展了60个品牌学科和30个医学创新平台,推动质子肿瘤治疗中心等重大前沿项目建设。此外,也鼓励各医院积极与高校、科研院所和我市领跑的生物基因、医疗器械、药品研发、信息技术企业合作,组建跨学科的研究团队。

建设高水平的医院和专科,人才是核心。在加快实用型人才引入的同时,在本土人才的培养上,市医管中心也加大“造血”力度,实施各层各类人才育才优才专项行动,持续推进人才队伍量增质优。市医管中心针对各医院管理人才、学科带头人、青年医学人才、护理人才、新兴医疗人才、临床医学研究人才、基础研究人才等不同类型人才建立相应人才库,制定分层次的差异化的评价方式和考核标准,建立培养成效阶段性评估反馈机制,并对人才库成员进行动态管理。

一系列的措施已见成效,不少专科已经开始换挡加速,变道超车。2017年,市属医院共有省级以上重点学科65个(其中国内高等9个),较2013年增加27个;国内高等药品临床试验基地或国内高等医疗器械公共研发平台达到49个;获得国内高等项目及其子项目立项79项,是2012年的2.3倍。

目前,市属医院瞄准国内优等知名循序赶超,特色化、差异化发展的格局已初步形成:市人民医院等3家综合医院进入全省前20名,市第三人民医院结核病学、市儿童医院儿科、市康宁医院精神医学科等3个专科进入全国前10,市中医院位列全国中医院100强第40名,传染病、泌尿外科、整形外科、眼科、血液病等15个学科科技竞争力进入全国前100名,心外科等5个学科进入华南前5,市第二人民医院等2家单位自然指数排名进入全国前100名。

达仁堂股份有限公司

达仁堂

达仁堂

达仁堂药业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