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商报记者 张逸菲 文/图
刚满18岁周岁的李良言(化名),最近被好好地“上了一课”。应聘工作时,公司要求她变美,她无奈贷款做了整形,但最后的工作竟要在酒吧陪酒,她果断放弃。工作没了,债务却实实在在压在头上。
【应聘者求职,却被带去做医美】
2020年11月份,李良言通过招聘网站,向郑州市一家娱乐管理公司投递了简历,应聘走秀模特一职。
李良言很快就接到了该公司发出的面试通知,并于2020年11月26日,前往位于二七区长江路的一写字楼,见到了负责招聘的公司工作人员,工作人员很年轻,“大概跟我差不多,不到二十岁的样子。”李良言说。
工作人员告诉李良言,她应聘的走秀模特一职,需要先在公司进行培训,培训完之后,会在以轻音乐为主、比较安静的酒吧进行走秀,并阐明这就是走秀模特的工作范围,“但是,工作人员说我的脸还不够精致,需要去整形医院微调一下。”
随即,工作人员带着李良言等其他应聘的年轻女孩,一同前往位于金水区东风路的某医美机构,医美机构的工作人员建议其做瘦脸和丰苹果肌的项目,“会让你的脸更小更饱满,医美的人对我这么解释,”李良言说,“总共费用是15000元,但是我没有那么多钱,这时候公司人事主动对我说,我可以办理贷款做美容,现在不用交钱,等我工资发下来,足够支付每期的费用。”
【鼓动求职者贷款做医美,公司却很不靠谱】
该娱乐管理公司,与李良言商定的底薪是6000元,加上其他提成,每月能挣一两万,这让李良言很心动。
美容的费用一共15000元,在场的工作人员给她算了一下,分12期还款,每月仅需还1437.48元,首期也不用马上还,李良言觉得很划算,“当时就由医美机构的工作人员陪同我办了银行卡,钱马上就到账了,到账后,医美机构马上安排给我打针。”
李良言手中仅有的“手术通知单”
一切事情似乎都在朝向无限美好的方向发展。打完针,李良言回到公司培训,几天后,她接到公司通知,要去福建省泉州市出差几天,而到了出差地点,泉州市某酒吧后,李良言发现事情好像并没有那么简单。
“让我们走秀的酒吧很乱,根本不像之前说的那样;T台下坐的都是男人,走秀完后还要陪人喝酒……”至今,李良言回忆起来还是有些后怕,“虽说只是出差,可公司却给我安排了宿舍住,白天休息,平时都有人看管,很不对劲。”
酝酿了一周,李良言预支了一千多元工资,并趁机收拾行李,买了机票回到了郑州,在机场,她收到了公司人疯狂的“夺命连环call”,让她回去,她惊吓间将所有人联系方式删除。安全回到郑州后,近半个月来惊险的经历,让李良言“收获”了未来15000元的借款。
【美容贷还款规则不清晰,消费者很被动】
医美消费需求急速增长,医美行业经历了野蛮生长期,各路资本进场厮杀,都想在行业内分食美味蛋糕。
为了不让消费者对高昂的费用敬而远之,依托互联网或线下金融机构诞生的医美分期业务开展得如火如荼,但开“快车”也逐渐让行业发展脱离了正常轨道,招聘-贷款-美容这样的套路也屡见不鲜。
在黑猫投诉平台搜索“美容贷”、“整形贷”,能查询到一堆投诉。家住商丘的赵女士告诉河南商报记者,2021年年初,她在郑州未来路的一家医美机构办理了一年12次的皮肤管理,价位为25000元,赵女士认为价格有些高,但工作人员主动说,赵女士可以办理一种名为“买买分”的分期。
赵女士下载了一个应用程序,贷款马上到位,她当即做了一次皮肤管理,但回老家后,因为个人原因,她不能继续来做剩余的11次,于是想到将做过的一次费用结算,让医美机构将剩余的钱返还给她,却遭到该医美机构的拒绝,“在维权期间,我还在买买分的app上看到,原来定好的25000元,到最后却需要我还30000元,平白无故多出了5000元……”赵女士说,虽然最后事情得以解决,但回想起整个过程,既耗精力又十分不愉快。
【贷款做美容,中间套路多】
能解决的都是幸运儿,可事实上,以“美容贷”或“佳丽贷”为名的欺诈行为花样百出。据报道,广州的几位大学生在朋友圈宣传得知一整形医院有免费整形名额,而这种所谓免费名额,只需要与医院签订两年模特合作协议配合宣传,并以模特的名义网贷一笔数万元押金,医院将每月返还贷款。
然而,仅半年时间,医院便自称经营困难,停止每月返款,在网贷平台申请贷款时,因为几位大学生都是学生身份,该整形医院还多次帮助他们编造假信息,还以其名义按照远高于所在医美项目的市场价格申请贷款,三人共计贷款12余万元,每月需还过万,明显超出了学生的偿还能力。
美容贷是否还充斥着郑州的医美市场?
3月24日上午,河南商报记者走访了位于郑东新区、金水区的较大规模的几家医美机构,包括李良言和赵女士提及到的两家。
郑州大小街道,医美机构遍地
河南商报记者意图以普通消费者的身份咨询,但无一例外,都在门口登记处被工作人员阻拦,理由一致:医美机构采取预约制。
而李良言做美容项目的医美机构提出的“门槛”更高,要么是预约、要么有熟人接待;预约必须是会员,而想成为会员,需先储值39800元。
河南商报记者随即询问工作人员,在其医美机构做美容项目是否能够贷款,工作人员给出肯定回答,但其并不知具体利率。
【声音:美容贷早已有之,涉及行业众多,理应联合各部门制定规范并联合执法】
“美容贷本身应该像房贷、车贷一个性质,特别是女性,为了变美,进行提前消费也无可厚非,”在郑州市从事多年医美行业的市场营销人员高女士说,“规模不错的医美机构,也基本都与正规的金融公司有合作,专门服务于信用卡、花呗等额度不够的人群。”
高女士说,当代年轻人的消费习惯,主要以花呗等此类网络借贷为主,医美机构与金融机构合作,也看消费者的信用积分,告知消费者贷款利率,双方同意后,即可放款。
审核容易、放款迅速,在对李良言和赵女士的采访中,她们都提到的这点,但两人都不约而同地无视了签订放款协议的具体内容,甚至对于李良言而言,提前消费了15000元,她只收获了一张“手术通知单”,手中也没有借款的相关协议或者合同。
“如果需要贷款,一定要签订合同或者协议,并且不能忽略合同协议中的内容,”郑州市消费者协会副秘书长陈晓艳对河南商报记者说,“如果看到不管是金融机构还是医美机构,在明确责任方面有明显对消费者不利、甚至有规避自身责任的嫌疑时,最好停止签约。”
“对于想要做医美的、特别是年轻的消费者,在选择医美机构时,首先要查明其资质,了解其是否曾经有过负面的纠纷;其次,对于消费能力尚轻的学生群体,本身不具备大额还款能力,尽量不要进行提前消费。”陈晓艳认为,有了这两条作为前提,就能规避一些消费陷阱。
陈晓艳说,美容贷的说法在前几年早已有之,随着医美行业在消费市场占比越大,以其作为消费陷阱的维权花样百出,这不仅是集中在一种行业内的现象,事实上,它牵动的行业很多,亟待各部门联合制定规范并联合执法。
【记者手记:爱美本不错,但“美商”要高】
最近有个词儿特别火---容貌焦虑,说的是在放大颜值作用的环境下,很多人对于自己的外貌不够自信。
特别是短视频横行,很多少男少女、以及刚进入社会的年轻男女,在美颜相机和滤镜的加持下,自觉容貌不够好看;甚至不良商家利用“信息茧房”效应故意制造容貌焦虑,更让本身就敏感的年轻人心神不宁。
于是,做皮肤管理、美容整形的人越来越多,人群年龄也逐渐偏低,记者通过采访发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投诉美容贷或类似问题的人群,基本都是女生,且年龄偏小,当记者问到她们,申请贷款的时候知不知道贷款利率为多少?是哪个金融公司放的款时,她们都含含糊糊,表示不知道、没有了解,稀里糊涂就签了字。
可以说,以“美容贷”为话题的负面新闻,一定是有“容貌焦虑”、“提前消费”的加成,才滋生出了让不法分子钻空子的土壤。
爱美本无错,但“美商”要高。以文中李良言为例,十八岁,正是女孩子青春灿烂、满身胶原蛋白的好时候,招聘公司拉着李良言去做医美,自己首先要打个问号:瘦脸、丰苹果肌……这些到底是不是我这个年纪需要的?拉着我去就必须要做吗?给我的价位是否合适?我是不是应该再考虑一段时间?这家医美机构的资质我了解吗?会不会有风险?
爱美的年轻女孩们往往自己战胜不了“变美的欲望”和商家的套路,医美行业呈现井喷式发展的同时,也需相关各部门对医美广告、美容贷等进行严格管控,替她们把把关。
(河南商报编辑 施尚景 熊子文)